(2010-05-31)
设计和需求脱节
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成体系的全程监控系统方案。同时,高成本也是制约全程监控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较为普遍的是在重要路段实施全程监控,如一度被人们称为“死亡之路”的海南省东线高速公路采用全程监控系统,共在东线高速公路设置卡口设备11个、测速设备18套、电视监控设备22个,平均每10公里一个,实现东线高速公路无缝隙覆盖监控。而广深高速公路东莞至广州路段形成了由165个闭路电视监控点、82套交通流检测设备、6套区间测速系统、15套事件检测器和40块可变情报板组成的全程监控管理系统,平均每0.75公里路程就有一个“电子眼”。
全程监控
诸多高速公路专业设计人士反应,高速公路摄像机的安装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光线、早晚、白昼、季节等,综合各种因素如何发挥其最佳作用是目前最大的难点。事实上,高速公路路段监控很多时候并不能事先知晓哪里应该安装摄像机,通常是在某个位置频繁发生事故后,才知晓该处存在监控盲区。因此,高速公路的陡坡、弯道、隧道、桥梁等路段都是重点监控对象。
高速公路实现全程监控并不容易。要实施全程监控方案,须设置完善的、合理的外场监测设施,实时地、全面地监视高速公路的状况,及时发现或检测高速公路事件;须设置完善、功能强大的中心控制系统,及时地收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并快速地制定合理、具体的监控方案;须设置完善的信息发布设施,接收并显示中心控制系统发布的信息指令,对车流进行疏通和诱导,减少因人为因素而导致二次事故的发生。
众所周知,高速公路很多设备裸露在室外(或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又无防护,损坏会比较普遍。广东新粤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王新华指出:“高速公路摄像机遭雷击比较多,尽管安装了防雷设施,还是容易被损坏。所以需要找人去排查,外场的摄像机都装得比较高,排查也很难”。
江西方兴科技有限公司方案部经理陈广辉指出:“高速公路各路段建设单位或管理单位要求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设计,出于经费或者认识角度的不同,各行其是,所设计的系统往往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项目建设成后,有些系统落伍过时,更有甚者,有些系统没有预留足够的功能接口,无法扩展新增功能需求或者实现与其它路段、省中心的互联互通,要推倒重新建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针对这种现象,需要一个专业机构对设计单位的方案进行审核、检验,以确保方案真正运作过程中贴近实际需求。目前,部分省份(如浙江省)已有专业的审核机构。
硬件设备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