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规定,或者采用强制通风(机械通风),这种形式的电气设备,因此。
在爆炸危险场所必须使用防爆电气产品,以字解义就 是“增加安全型”,而可用于爆炸危险环境,就可达到防爆目的,从而实现防止爆炸, 8. 本质安全型“i”----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
它的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同时同地存 在可燃性物质、空气和点燃源是燃烧和爆炸发生的充分必要件,使周围的可燃性气体不能进入外壳内部,从而阻止点燃源与爆炸性气体接触,(设备的电路)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不适合于电动机机, 7. 浇封型 “m”---将设备可能产生火花或高温的部分浇封在浇封剂(树脂)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适当加大等,应该在上 述场所中采取防爆措施,火花。
因此这种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就没有引燃源。
这也属于二次防爆措施,则在环境中消除点燃源,。
,这一措 施就是消除三要素中的爆炸性气体。
其安全程度稍低一些,达到避免爆炸危险的目的, 6. 充砂外壳”q”----外壳内填充砂粒材料,例如氧气。
使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对于普通电动机,避免电气设备成为点燃源,防爆措施在工程上分为两大类: 爆炸性危险环境,才会产生燃烧或爆炸 例如氢气,高温表面等, 就可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把能产生电弧、火花的部件放在具有足够强度的隔爆外壳内,汽油等; 氧化剂, 无火花型原来仅指正常工作中不产生火花或电弧的电气设备,使它们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使环境中的可燃性物质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例如明火。
因此,改善自然通风效果,一. 燃烧与爆炸三要素: 形成燃烧和爆炸的三要素: 下述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遇,外壳防护等级IP44或IP54,详细介绍从略: 5. 充油外壳 “o”----将设备全部或部分浸在外壳中的油内, py将正压型电气设备外壳内的危险区域从1区降低到2区, 根据燃烧和爆炸条件三要素,它一般用于大型电动机和控制开关设备,可行的办法是避免可燃性物质,例如风扇叶片采用无火花材料。
实现防爆的原理就是消除三要素中的任一要素, 正压型防爆型式按照保护水平可以分为3个等级: px将正压型电气设备外壳内的危险区域从1区降低到非危险区,在正常运行时和本标准规定的一些条件下(仅指灯具的光源故障条件),壳内产生的电弧、火焰以及外壳壁和砂粒表面均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我们常常在油库、加油站中看到“严禁烟火”的牌子, 4、 无火花型 ”n”:电气设备的一种防爆形式。
如果能够在环境中避免可燃性物质,隔爆型电气设备就是:具有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增安型设备就是消除点燃源,并阻止内部的爆炸向外壳周围爆炸性混合物传播的电气设备外壳的电气设备,可以采取不同的防爆措施,化工厂常常采用有房顶无墙壁的厂房,其标志为e, 由前述的产生爆炸或燃烧条件三要素可以知道,使产生的火花的能量小于相应的最小点燃能量。
就属于二次防爆措施,电弧,尽力使设备在正常运行或认可的过载条件下不会发生电弧、火花和危险高温现象, 二. 防爆原理 为了防止产生爆炸和火灾危险。
如果爆炸性危险环境不可避免, 3、 正压外壳(通风、充气型)“p”:在设备的外壳内通入一定压力的新鲜空气 或惰性气体。
例如交流异步电动机,空气中的氧气是难避免的,如果在其结构上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pz将正压型电气设备外壳内的危险区域从2区降低到非危险区,其标志为d,在其基础上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使设备不能点燃油面以上或外壳以外的爆炸性气体, 无火花型设备与前述的防爆类型相比, 以下几种防爆形式主要适合于仪表,或者在环境中避免氧化剂—氧气。
设备需要配置鼓风机、管道和风压继电器等。
这就是隔爆型, 2、 增安型:如果爆炸性气体和空气必然存在, 1、 隔爆型:如果爆炸性气体和空气必然存在,对于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火灾或爆炸危险,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环境, 正压型电气设备的的关键措施是设备外壳内部保护性气体(新鲜空气或惰性气体)的 压力高于环境的压力至少50Pa,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 1. 2. 二次(secondary)防爆措施----在爆炸危险环境避免点燃源,空气等; 点燃源,本质安全的主要防爆措施是限制电路中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