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前30秒”图像回放的时间范围如何控制
相关阅读:
图5 “花屏”现像示意图
系统运行中,常出现一些故障和问题,下面对这些故障和问题浅显分析。
系统调试运行中碰到的问题
系统安装初期调试时,实施“警前30秒”(即当监控防区遭遇不明入侵,报警中心收到报警信号后,视频监控软件平台可提供被触发防区发生警情之前的30秒远程视频监控图像,该功能可用于查看整个警情的发生过程,准确判断引起警情的原因)图像回放功能,发现图像回放时间总是比预期值偏长(图4),即当报警中心视频监控软件平台收到报警信息时,调阅该警情浏览时,发现“警前30秒”的图像起始时间与警情被触发的时间差大于30秒(总在50秒左右)。
经过测试,发现静态环境的监控图像与动态环境的监控图像,其视频码流大小差别比较大。由于早期调试系统时,设置的视频码流参数较大,而在多数实际监控环境下该参数偏高。根据设计原理,“警前30秒”功能是通过在硬件设备的buffer(缓存)中保存一段时间的警前录像方式实现的。由于硬件设备的缓存容量有限,硬件设计的时候就已给每路视频通道事先分配了固定大小的缓存空间用于存储警前录像。而相对固定的缓存空间,当视频的码流大小不同时,其相同时间内占用的存储空间会跟着变化,因此会出现视频码流比较大时(如600Kbps),只能存储警前十几秒的录像,而码流设置适中(如300Kbps)时候,大约可以存储“警前30秒”左右的录像。所以,针对不同的监控环境,需进行多次调试,恰当地设置视频码流的大小,最终将视频码流参数设定在一个较合理的范围内。
远程监控图像出现局部“花屏”和局部“黑屏”现象
2、分析与解决
图4 码流设置界面示意图
1、问题与现像
(2010-10-13)
1、问题与现象
通过远程客户端软件浏览监控图像时,软件平台中显示的监控图像出现部分“花屏”或部分“黑屏”现象(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