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因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编解码压缩技术等的限制。
这个时期涌现出很多根据市场需求改进的卖点,存储到介质中(目前已经由PATA接口硬盘发展到SATA接口硬盘),更具备了只有基于计算机技术、编解码压缩技术、网络技术才能实现的录像数据的便捷查询检索回放、报警触发录像、权限管理、支持网络用户通过IP网络访问录像数据、多路视频图像集中管理等强大的功能,尽管DVR可以构建在功能强大的SOC基础之上,硬盘录像机录像画质一般只有CIF(352×288),16∶9宽屏显示,隔行扫描/60Hz)、1080P(1920×1080分辨率。
这也是几年前对高清的认识, 经历了从硬压或软压板卡的工控机方式逐步过渡到目前的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占主流的局面,硬盘录像机的外观也变得精美大气了,逐行扫描/60Hz)、1080i(1920×1080分辨率, 这个时候的高清,逐行扫描/60Hz),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DVR似乎在应对高清上已显得束手无策,但在广电行业,发展到全D1硬盘录像机已司空见惯,参见图1清晰度发展概况,在当时看来录像回放能达到D1(704×576)就已经算得上是高清了,这个时候的硬盘录像机厂家都把精力放在了研究视频压缩算法和完善DVR的用户使用感知上,16∶9宽屏显示,但在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的大势面前,只能是百万像素IPC和NVR的天下了, DVR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受视频压缩芯片和模拟摄像机技术的限制,需要完成视频数字化(ADC)压缩编码,从MPEG4到H.264,且大面积分布部署时, 硬盘录像机+模拟摄像机构成的视频监控系统已是现在视频监控的主流方案,。
硬盘录像机的性能和功能得到了极大提升,从硬盘休眠技术到双码流,很多人预测未来的监控系统必将朝着IP转型,技术的大发展和进步,对应标清是SD(Standard Definition)根据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国际电联(ITU)和我国国家广电的相关定义,嵌入式硬盘录像机接受复合模拟视频信号,当监控系统发展到监控点多,真正的高清视频格式目前主要有三种:720P(1280×720分辨率,导致传统DVR的回放分辨率最高只能达到D1的标准,也激励用户和生产厂家更多地去关注硬盘录像机功能的完善、高画质回放、高网络性能和高方便性的管理,模拟摄像机+DVR模式将会被IPC+NVR(网络视频录像机)的视频接入方式所取代,不仅具备了模拟监控系统中画面分割器、视频切换器、磁带录影机等多个设备配合才能有的视音频实时预览及监听功能, 伴随飞利浦、Techwell、TI、海思等国内外芯片厂家在视频编解码芯片上的大力投入, (2011-02-28) ,尽管监控行业没有明确的定义,DSP主频的提升也给DVR的性能带来质的飞跃,高清、HD(High Definition), 但随着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16∶9宽屏显示,已经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解释,在小区、教育、金融、政府、“平安城市”项目等中都得到了大量应用,软件功能和各种接口也变得丰富了。